「工作上出錯了,不知道問題在哪」
「老闆需要我建議最佳方案,不知道從何建議起」
這些狀況對你來說熟悉嗎?
要鍛鍊這種解決問題、評估風險的能力,你就不能略過「邏輯力」。
特別是職場上的困難往往變因極多,如何梳理原委,排序優先順序,解決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正是需要發揮邏輯力的地方。
分辨變因屬性
把可能的變因列出來,可以幫助你整理思緒,客觀看待事情全貌。
建議把變因進一步分成「可掌握」(只與自己有關或有權解決)或「不可掌握」(與他人有關,又無法影響他人行為)。
排序優先度
依序檢討哪個變因對解決當前情況最有力,列為優先。但如果優先變因的「影響因子」全為不可控,那選擇優先解決它可能吃力不討好。
判斷影響力
找出「變因屬性」和「變因優先度」的交集。自己可掌握又排序優先的,影響力最大,應該先解決;然後是自己掌握幅度有限,但排序次優先的項目。雖然無法直接掌握,但可透過其他人事物施力,就能成為次優先的項目。無法施力又優先度低的影響力最小,可選擇最後處理。
這個步驟重要的是採取行動。
以上三個心法如果落實到實際範例上,可為:
假設 Joe 在公司內擔任專案經理,但是無法準時交付開發進度,因此被客戶客訴,老闆十分生氣。
結果來看是無法準時交付成品,但可能的變因有:
1). 沒有即時分辨風險:客戶提出的時程與規格本來就無法合理完成,是風險很高的承諾。
2). 沒有提前預警:工程師遇到障礙沒有或無法反應,導致無法提前告知客戶。
無論是 (1) 或是 (2),其關鍵因素都在於有沒有辦法迅速判斷需求是否合理:不論是時程或規格的合理性,結果才導致被客訴。所以 Joe 需要即時判斷需求&規格,團隊是否能準時交付。
要達成這一項目標,又有兩種方式:
A). 掌握「增加判斷能力」必備知識
B). 一律由主管審核確認
C). 請具有該專業能力的要好同事協助判斷
但是選擇 (B)可能會增加主管的工作負擔,並消減自己在職場上的價值。
短期要解決可以選擇 (C), 但是長期要完全治療這個狀況,則是要選擇 (A).
用這種方式來列出所有事物的關聯性與重要度,就變得很好判斷每個解決方案是否該執行。
看起來很複雜嗎?其實你只是需要多加一些判斷指標,就可以很快完成這些思考。
那麼,有沒有訓練邏輯力最有效的方式呢?
很有力的管道就是學寫程式!
程式語言的架構讓你可以預期要達成這些 output 需要多少 input,循線判斷影響因素,並進行除錯。不過,「寫程式」聽起來有點難,是嗎?
其實只要掌握一個要訣,學習寫程式可以是一眨眼的事情。
下一篇,我們就來告訴你那個要訣是什麼。
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