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 AI 打敗的五大能力


五倍學院課程顧問團隊
職涯輔導
不被 AI 打敗的五大能力

photo by freepik

自從 2016 年人工智慧 AI AlphaGo 打敗韓國棋王李世乭後,開啟大眾對於 AI 的認識與普及,開始思考並萌生了自己的工作是否會被機器人取代的憂慮。2017 年更有研究調查 4,100 名美國人之中超過 7 成的人擔心電腦將會搶走自己的飯碗。

然而,對於此議題空有擔心是沒有意義的。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曾說:「應讓 AI 幫我們做重複性工作、釋放我們去做更多該做的事。」五倍學院針對大家對於 AI 的發展,以及未來是否會被取代的可能性來整理出五大需強化的技能,幫助你建立不被 AI 打敗的能力,協助你提升職涯價值與競爭力。

1、判斷能力

人力需要判斷 AI 所整理出來的數據哪些最有用,才能協助工具發揮最大效益。未來需要的人才,會兼具判斷能力與技術腦袋的人。例如:在設計資訊系統初期,他們知道哪些數據對業務有益,並設計出能得到這些數據的系統;系統開始執行後,觀察電腦做出的決策是否正確,並隨之更新與優化。這種人才最能幫助電腦發揮最大功效。

2、非認知能力

人與動物最大的差別,在於認知理解能力,而人與機器最大的差別就在於「非認知」能力。

《發現 7 種 IQ》書中提及包括智商在內,人總共有 8 種智能形式,其中像是人際、內省等等,這些都是電腦無法做到的「非認知」技能。以教育方面為例,電腦比人擁有更多的資訊,傳授知識的部分可能會被電腦取代。但是,老師在引導、關懷、啟發學生和辨認資訊真偽等這些軟性方面的技能,是電腦無法勝任的。因此在未來,善於發揮「非認知」能力的人,相對比較不會被淘汰。

3、思考能力

美國前副總統 Al Gore:「在這個時代想成功,具有程式設計的能力是很關鍵的。」此話並非要大家投入軟體業,變成下一個 Facebook 的創造者,而是藉由學習程式語言,懂得去理解眼前發生事物背後的原因,增強自主思考能力。舉例來說,大公司的執行長幾乎不太需要親自動手寫程式碼,但他要能夠綜觀分析和考量風險,甚至每一項營運決策上都影響甚巨,而判別現今的職場風險若不是擁有豐富的管理經驗又或是懂得洞悉職場的生態的人,AI 是很難給予中肯的判斷。。

4.、跨文化溝通能力

因為團隊成員多樣性,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職涯經歷,將幫助企業建立未來的核心競爭力,日本車廠 TOYOTA 為了強化自身的國際競爭力,2017 年的海外招募人數,相較前幾年更是成長 5 倍。而為了讓不同文化的團隊成員能順利共識,跨文化溝通能力更是成為徵才的首要條件。

在未來,跨文化組織只會更多,要能夠看懂、聽懂和理解對方的肢體語言、弦外之音,避免觸犯文化禁忌或做出會讓對方會錯意的言行等等,將變成必要技能。換句話說,提升辨識不同文化的價值觀的跨文化溝通力,更有利於團隊效益,而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係建立是 AI 所無法取代的。

5、規劃能力

當許多人憂慮工作將會被 AI 取代時,卻容易忘記了「工作」本身是由人所提供的。工作流程的規畫非人不可,負責執行的是機器。也就是說,機器人想工作,只能被動地等人分派任務。工作安排需要具備系統性思考,串連起每個重要環節才能使之運作,還需具有處理突發狀況的應變力,而這件事目前還無法被 AI 全面性的替代。電腦擅長接受指令但並不擅長綜觀全局,擁有足夠規劃能力的人,便不容易受 AI 的威脅。

成為比 AI 還要搶手的人才:開發軟體的創造者

科技發展至今,許多我們以為是製造硬體的公司,像是飛機、汽車、工業機械等產業,其實內部軟體工程師比硬體工程師還要多。這是因為,絕大部分的硬體都需要仰賴軟體來驅動。

舉例來說,無人駕駛汽車是利用感測器,訊號處理、電腦運送等技術,根據所獲得的道路、車輛位置等數據,來模擬真人駕駛。例如其他車子與自己的位置接近,或是辨識到紅燈便自動停止,接到相關數據後該怎麼計算與反應,這些大大小小的設定都需要仰賴軟體開發者所設計的演算法。由此可見能持續開發出新科技解決方案,供全世界工作者使用的軟體開發人員,其重要性無可取代。

小結

隨著新科技的日新月異,現在熟悉的技能與工具,可能半年後就被淘汰掉了。人人都更需要擁有持續成長的心態,將新技術的推陳出新當作持續進步的契機,搭配 AI 工具,讓 1+1 能力大於 2,唯有增強獨立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在職場上走的穩定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