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覺得自己在工作上不夠稱職?論冒名頂替者症候群所帶來的影響

#心得分享 #冒牌者症候群
韓政璇
技術文章
總覺得自己在工作上不夠稱職?論冒名頂替者症候群所帶來的影響

所謂「半路出家」的工程師

也許以下的故事對你/妳而言似曾相識:

之前沒有程式或相關背景的你/妳,透過自學或參加線上/實體課程,找到了第一份工程師的工作。

到了就職報到的第一天才發現,主管跟同事所說的話怎麼都聽不懂;好像當初所學的,其實對於工作情境而言根本就不夠用。過了幾天,把主管交代的任務完成、開始在專案發 PR 。這些 PR 中,有許多部分都被主管評為需要修改。更不幸的是,好像怎麼修改都無法達到標準。每次都得硬著頭皮、一條一條地向主管或同事請教。下班後足不出戶全心全力的付出,為的就是要把不會的東西趕快補齊,才有辦法給公司和自己一個交代。

⋯⋯時間快轉到三個月半年後,這樣子的循環在現在雖已有好轉,但心中的挫敗感不減反增。對於工作,還是覺得自己似乎什麼都不懂;「當初公司一定是有誰搞錯了,才會錄取根本不適合這份工作的自己」,你/妳這樣想著。與一些許久不見的朋友碰面、提到了換了工作成為了工程師時,總是覺得有些心虛。「我,真的已經是工程師了嗎?」,你/妳,在心中反問著自己。

今天想要與各位分享的是在面對工作時,心中所產生的「我好像還不夠格」、「我不屬於這邊」、⋯⋯等想法,有時並非自己努力不夠,而是冒名頂替者症候群在作祟。

什麼是冒名頂替者症候群( Imposter Syndrome )

冒名頂替者症候群,以工作情境論,是指當面對所交辦的任務時,當事人所感到的焦慮感、自我懷疑以及擔心,造成了其對任務過度準備或故意拖延任務(或兩者皆具)。

當任務順利地完成,當事人也會將其成功歸因於自己有下了許多努力(透過對任務的過度準備)或單純地運氣好(因拖延任務、自覺自己沒有下功夫在做);因完成任務而收到上司或同事的正面回饋,當事人也通常會將這些讚美給「打折扣」,覺得自己並沒有真的這麼好。⋯⋯久而久之,上述狀況演變成覺得自己只是個「還沒有被人發現的騙子」、自我懷疑、憂鬱和焦慮。簡言之,冒名頂替者症候群讓實際上已經成功的當事人,仍覺得自己似乎不應該是團體中的一份子、是位「冒名頂替上來的騙子」。

冒名頂替者症候群如何影響你我

post-總覺得自己在工作上不夠稱職?論冒名頂替者症候群所帶來的影響
(Clance’s (1985) model of the Imposter Cycle, as depicted in Sakulku & Alexander (2011))

可能受到冒名頂替者症候群影響的人有以下特質

  1. 自認不夠努力而總是過度工作
  2. 為了避免失誤而拒絕接受工作上新的挑戰
  3. 因害怕做出來的成品/成果不夠好而拖延交辦事項
  4. 過度加班而疏於照顧自己,甚至犧牲了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
  5. 在工作上遇到狀況時,為了不要讓他人發現其實自己(覺得自己)不夠格而刻意避免向他人請教或求助
  6. 總是以犯過的錯,而非成就,來定位自己

若以在工作上表現良好而得到讚美及鼓勵舉例:

  • 自覺是因為有準備

    能夠順利完成交辦事項,是自己花了大量時間與心力後的結果。下次要花的努力只能多不能少,才能夠維持著這樣子的表現而不會被識破。

  • 自覺毫無準備

    覺得會有如此表現一切都是因為運氣好;自己多學會的技能剛好是工作所需要的、自己才派得上用場。仍然覺得自己德不配位,是個假冒的騙子。

在工作上可以如何克服、或至少與冒名頂替者症候群共存

  • 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

    工程師經常得面對未知的挑戰,而且結果有時候也往往不盡人意。如果對於要完成的任務感到焦慮,將其當作是個學習的機會;絕大多數情況下,它不會是造成你/妳職涯去留的轉淚點。

  • 知道不是只有你會這樣想

    如果感覺到自己對交辦事務感到手足無措、甚至是在逃避面對時,可以試著找也正經歷類似狀況的夥伴聊聊。當發現不是只有自己覺得事務困難時,可以幫助你對現在的處境做更正確的歸因

    假使身邊真的沒有人可以討論,也可以試著讀讀其他人的故事

  • 允許自己邀功

    當完成了一件困難的任務時,允許自己將功勞歸在自己的身上。若不相信自己也有功勞,可以把為完成任務所做的努力,列成一張表來證明。對於收到他人的讚美不必推託、一句「謝謝」即可。別人不是為了讓你自我感覺良好而才給予讚美的;他們是真心這麼想的。

  • 教學相長

    透過指導他人,除了能夠給予需要幫忙的人協助以外,也是對自己工作能力最直接的賦能( Empowerment )、覺察到自己已有能力可以助人。

我如何與冒名頂替者症候群相處(心得分享)

  • 理性認知自己現在的狀態,不需要有過大壓力

    拿普遍會被當作比較標的、所謂的「本科系畢業」的工程師來說,即使大學/研究所時並非專精該領域,也在電腦科學的領域耳濡目染了數年。若在學習新技術或概念上,自己比起本科系畢業的朋友「開竅」較慢,需要認知到其僅是因為欠缺此領域所用到的知識與認知架構而已。比起為此而懊惱焦慮,將注意力轉到規劃及調整學習的方式上會來得較實際些。

  • 參加聚會

    在聚會中遇到的人,每個人都有值得借鏡,或讓自己「自我感覺更加良好」地方。程式圈和其他領域相比友善許多,大部分的前輩都非常樂意分享所見所得;面對涉世未深、還在理解這個領域是怎麼運作的新朋友,也能透過心得分享與技術交流,體會到自己其實已經有能力理解、甚至是解決別人的問題。以上的聚會互動,除了是人脈積累的一種方式外,也可以是個獲得社會支持的地方。

  •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如果低落、挫敗的感覺過於強烈,而手邊的事務並沒有急到得要必須得加班完成,允許自己休息一晚。也許是約上好友碰面聊聊近況;也許是找間從未吃過的餐館用餐,重新在戶外體驗許久未仔細端詳的公園巷口;或者是關在房間裡,讓電影與宵夜做今晚的朋友;⋯⋯。不論如何,請把手上的接力棒先傳給明天的自己,並溫柔地告訴自己:今晚的休息,是為了能夠更有精神地面對明天的挑戰。

「路,不是比誰走得快,而是比誰走得遠」

這是當還在別的領域時,被一陣陣襲來的挫敗感而無所適從的我,有幸聽到前輩所分享的一句話。希望這篇文章能夠鼓勵到也許還在螢幕前苦惱自己是不是真的適合程式工作的你/妳。

業貴持之以恆。重點不應該放在計較起步的快慢,而是在求進步的同時也照顧好自己身心的需求,才能夠走得更遠、更長。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